放下高标准和控制欲,做个不焦虑的妈妈!
“孩子必须考前三名”“画画要像范本一样工整”“玩具必须按颜色摆得整整齐齐”……成为妈妈后,很多人不自觉地用“高标准”要求孩子,用“控制欲”规划孩子的每一步。可当孩子没达到预期,或是事情偏离掌控时,焦虑便会如影随形。其实,妈妈的焦虑从来不是“为孩子好”的必然,反而会让孩子在压力中变得压抑,自己也在紧绷中身心俱疲。真正智慧的妈妈,懂得放下不切实际的期待,收起过度的掌控,在松弛中陪伴孩子成长,这份从容,既能让孩子更自在,也能让自己远离焦虑。
很多妈妈的焦虑,源于对“完美孩子”的期待:希望孩子成绩优秀、性格乖巧、特长出众,容不得一点“小瑕疵”。孩子考了85分,满心欢喜地分享,妈妈却冷冷地说“同桌都考98分,你还好意思高兴”;孩子第一次尝试叠被子,兴奋地展示成果,妈妈却皱着眉说“叠得歪歪扭扭,还不如我来”。这些话语会让孩子觉得,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不够好,也让妈妈陷入“孩子不够优秀”的焦虑中。其实,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,就像花儿有不同的花期。接受孩子的不完美,看到他的进步——“这次比上次多考了5分,你越来越努力了”“虽然被子没叠整齐,但你主动尝试了,真棒”,妈妈的焦虑会少一半,孩子也能在认可中越来越自信。 “控制欲强”的妈妈,总习惯替孩子安排好一切:从穿什么衣服、吃什么饭,到选什么兴趣班、交什么朋友,都要按自己的想法来,美其名曰“为孩子规避风险”。可孩子的成长,需要自己去体验、去试错。比如,让孩子自己决定穿什么,哪怕搭配得有点奇怪;让孩子自己整理书包,哪怕偶尔忘带东西;让孩子自己解决和小伙伴的矛盾,哪怕会受点小委屈。这些“小失误”不是麻烦,而是孩子学会独立的必经之路。有位妈妈以前每天帮儿子整理书包,后来试着放手,儿子刚开始常忘带作业本,她虽然着急却忍住没插手,而是陪儿子列了“书包清单”。慢慢的,儿子不仅再也没忘带东西,还学会了规划自己的物品。放下掌控,给孩子试错空间,妈妈不用再为“孩子做不好”焦虑,孩子也能在自主中成长。 “别人家的孩子”是很多妈妈焦虑的源头:看到同事的孩子会背100首诗,就逼着自家孩子学;看到邻居的孩子报了5个兴趣班,就担心自家孩子“落后”;甚至看到别的孩子比自家孩子高一点,都会忍不住焦虑。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和特点:有的孩子语言发育早,有的孩子运动能力强;有的孩子喜欢安静看书,有的孩子喜欢活泼探索。用“别人的标准”衡量自家孩子,只会打乱他的成长节奏。有位妈妈以前总拿女儿和闺蜜的儿子比,看到闺蜜的儿子数学好,就逼女儿学奥数,结果女儿对数学越来越抵触。后来她不再比较,发现女儿喜欢画画,便支持她学画,现在女儿不仅画得好,还变得自信开朗。专注自家孩子的优点,尊重他的成长节奏,妈妈才能远离“比较焦虑”。 很多妈妈的焦虑,还源于对“全能妈妈”的自我要求:既要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,又要辅导孩子功课,还要兼顾工作,一旦哪件事没做好,就自责“我是不是个不合格的妈妈”。可妈妈不是超人,也会有累的时候、犯错的时候、力不从心的时候。偶尔没做好饭,吃一次外卖也没关系;偶尔辅导不了孩子的难题,找老师帮忙也可以;偶尔想给自己放个假,让家人搭把手也正常。过度追求“全能”,只会把自己逼得太紧。有位妈妈曾每天连轴转,早起做早餐、送孩子、上班、辅导作业、收拾家务,最后累到失眠。后来她学会放手,让丈夫帮忙送孩子,周末偶尔点外卖,给自己留出时间看剧、和朋友聊天,焦虑减轻了,家庭氛围也更融洽了。允许自己“不那么能干”,妈妈才能在放松中调整状态,用更好的心情陪伴孩子。
成为妈妈,不是要做“完美的掌控者”,而是要做“从容的陪伴者”。放下对孩子的高标准,他才能在包容中自信成长;放下对生活的控制欲,自己才能在松弛中远离焦虑。孩子需要的不是“什么都做得好”的妈妈,而是“快乐、轻松”的妈妈;家庭需要的不是“紧绷的规则”,而是“温暖的氛围”。从今天起,试着降低一点标准,减少一点控制,多给自己和孩子一点空间,你会发现,不焦虑的妈妈,能养出更自在的孩子,也能拥有更幸福的生活。